《水土保持研究》 过刊查询页面

    关键词中包括 soil organic 的文章

1 污泥堆肥施用对土壤单位有机碳矿化及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闵旭旭, 肖 列, 李 鹏, 刘 然, 赵 萌, 刘方园 2023年04期 [130-136][摘要](648)[pdf 1288KB](172)
2 森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王 斐, 马锐豪, 夏 开, 温正宇, 徐小牛 2023年01期 [233-240][摘要](176)[pdf 1180KB](76)
3 植被恢复对干旱区生态光伏电站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赵 晶, 刘美英, 郝孟婕, 王清宇 2022年05期 [137-143][摘要](318)[pdf 1139KB](231)
DOI:
4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关系研究
廖娇娇1, 窦艳星2, 安韶山1 2022年04期 [75-82][摘要](269)[pdf 1185KB](209)
DOI:
5 鄱阳湖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光合碳储量及分配
纪昌品, 张晓平 2022年03期 [121-127][摘要](377)[pdf 1162KB](170)
DOI:
6 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苏卓侠, 苏冰倩, 上官周平 2022年02期 [406-413][摘要](365)[pdf 1429KB](386)
DOI:
7 不同规格可降解沙障铺设5年后土壤粒度及有机质特征
崔 健, 党晓宏, 汪 季, 张 超, 李婉娇, 靳灵娜 2022年02期 [92-98][摘要](368)[pdf 1172KB](172)
DOI:
8 黄土丘陵区边坡开挖对土壤抗蚀性影响
刘思璇1, 高建恩1,2,3, 李文证1, 高 哲4, 周凡凡1, 王照润1, 王 鹭1 2022年02期 [23-30][摘要](433)[pdf 1348KB](205)
DOI:
9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的土壤碳汇效应
黎 鹏1, 张 勇2, 李夏浩祺3, 孙彩丽4, 段奥华1, 刘国彬1,5 2021年04期 [29-33][摘要](312)[pdf 1130KB](277)
DOI:
10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固存对植被恢复的动态响应及其碳汇价值
林 枫1, 王丽芳2, 文 琦3 2021年03期 [53-58][摘要](576)[pdf 1321KB](451)
DOI:
11 植物光合碳在不同器官—土壤系统的动态分布特征13C示踪
孟 猛, 徐永艳 2021年01期 [331-336344][摘要](518)[pdf 1203KB](339)
DOI:
12 河北坝上地区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
周卓丽, 张卓栋, 罗建勇, 邹心雨, 肖人杰 2021年01期 [31-36][摘要](343)[pdf 3391KB](312)
DOI:
13 复杂地形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性分析及制图
张 欢1, 高小红1,2,3,4 2020年05期 [93-100][摘要](606)[pdf 2656KB](328)
DOI:
14 不同园林植物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有机碳储量
刘 琳1, 余佳洁1, 周文静1,2 2020年05期 [38-44][摘要](629)[pdf 1233KB](309)
DOI:
1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导水率的影响
袁晓良1,4, 李俊雅1,4, 葛 乐3, 李 潜3, 刘 毅1,2 2020年04期 [67-71,77][摘要](543)[pdf 1250KB](313)
DOI:
16 近30年国内外土壤有机碳研究进程解析与展望
周 咪1, 肖海兵2, 聂小东1, 李忠武1, 邓楚雄1, 刘俊宇1, 张宇婷1 2020年03期 [391-400][摘要](470)[pdf 1681KB](439)
DOI:
17 黄土高原中西部人工针叶林浅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影响因素
王一佩1, 孙美美2, 程然然3, 关晋宏3, 李国庆3, 杜 盛1,3 2020年03期 [30-36][摘要](604)[pdf 1136KB](401)
DOI:
18 海拔梯度上川西高山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
刘 杨1, 李 菊2, 孙 辉1, 陈玉雯1, 李 鑫1 2020年02期 [123-127,135][摘要](543)[pdf 1206KB](317)
DOI:
19 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恢复为主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栗文玉, 刘小芳, 赵勇钢, 高 冉, 杜雨佳, 张星星 2020年02期 [15-22][摘要](433)[pdf 2418KB](286)
DOI:
20 毛乌素沙地3种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的影响
王丽梅1, 张 谦1, 白利华1, 马爱生1, 张 红1, 李利敏1, 张建国1,2, 付广军3, 董 强3 2020年01期 [88-94][摘要](568)[pdf 1272KB](334)
DOI:
21 川西高寒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团聚体特征
苟天雄, 刘 韩, 帅 伟, 姜欣华, 李 静 2020年01期 [47-53][摘要](640)[pdf 1100KB](407)
DOI:
22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
张宁宁1, 谭凯亮2, 亢福仁1, 刘普灵3 2019年05期 [95-99][摘要](564)[pdf 1296KB](338)
DOI:
23 旋耕机耕作对紫色土碳氮垂直分布过程的影响
巨莉1, 李富程2 2019年05期 [7-13][摘要](759)[pdf 1230KB](471)
DOI:
24 桂西北喀斯特区不同退化程度石灰土有机碳与养分剖面分布特征
何铁光1, 俞月凤1, 蒙炎成1, 苏天明1, 胡钧铭1, 杜虎2, 王瑾1, 李忠义1, 张野1, 韦彩会1, 范适3 2019年04期 [13-18][摘要](721)[pdf 757KB](636)
DOI:
25 北京市朝阳区(五环内)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李婧, 李素艳, 孙向阳, 呼诺, 杨少斌, 林茂, 傅振, 崔萌 2019年03期 [311-317][摘要](890)[pdf 1210KB](620)
DOI:
26 滇中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张华渝, 王克勤, 宋娅丽, 赵洋毅, 陈雪 2019年03期 [16-21][摘要](598)[pdf 738KB](438)
DOI:
27 基于GIS技术的佳木斯地区农田开垦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张旭光1, 苗正红2, 邱中军2, 王宗明3 2019年01期 [82-85][摘要](786)[pdf 541KB](1224)
DOI:
28 有机物料输入对关中土碳氮影响的后效作用
柳媛媛1, 孙本华1,3, 皮小敏1, 张彤勋1, 刘平静1, 高明霞2, 冯浩2,3,4 2018年04期 [71-76][摘要](797)[pdf 676KB](448)
DOI:
2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岷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胡尧, 李懿, 侯雨乐 2018年04期 [22-29][摘要](900)[pdf 907KB](620)
DOI:
30 有机物料和氮添加对宁夏沙化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庞飞1,3, 李志刚2,3, 李健3 2018年03期 [75-80][摘要](790)[pdf 671KB](444)
DOI:
31 基于CWT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野外高光谱反演模型
林鹏达1,2, 佟志军1,2, 张继权1,2, 赵云升3, 李向前1,2, 朱晓萌1,2 2018年02期 [46-52,57][摘要](847)[pdf 1240KB](539)
DOI:
32 锡林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分析
席小康, 朱仲元, 郝祥云 2017年06期 [97-104][摘要](866)[pdf 1026KB](478)
DOI:
33 添加砒砂岩对风沙土性质的改良及时间效应
魏彬萌, 赵宣 2017年06期 [16-21][摘要](1600)[pdf 739KB](1122)
DOI:
34 植被恢复对昆阳磷矿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赵川, 和丽萍, 李贵祥, 邵金平, 柴勇 2017年05期 [168-171,177][摘要](952)[pdf 678KB](503)
DOI:
35 若尔盖高原退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
周文昌1,2, 崔丽娟1, 王义飞1, 李伟1 2017年05期 [27-32][摘要](678)[pdf 650KB](521)
DOI:
36 艾比湖流域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因子响应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分析
王合玲1,2, 张辉国3, 吕光辉2 2016年02期 [224-228][摘要](734)[pdf 634KB](439)
DOI:
37 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研究
徐华君, 王丹彤, 王文欣 2016年02期 [78-82][摘要](608)[pdf 620KB](373)
DOI:
38 不同起源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与物种多样性关系
关晋宏1,5, 张克栋4, 邓磊3, 张建国1,5, 何秋月2, 杜盛1,2 2016年02期 [49-54,59][摘要](782)[pdf 857KB](444)
DOI:
39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以富锦市为例
苗正红1, 杨清臣1, 邱中军1, 毕强1, 王宗明2 2015年06期 [19-23][摘要](753)[pdf 618KB](880)
DOI:
40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碳氮储量分布格局分析
彭舜磊1, 王华太2, 陈昌东1, 齐光1, 赵干卿1 2015年05期 [30-34][摘要](837)[pdf 609KB](472)
DOI:
41 扬黄灌区开垦时间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和组分变化的影响
杨新国, 曲文杰, 宋乃平, 陈林, 刘秉儒 2015年04期 [122-126][摘要](773)[pdf 615KB](422)
DOI:
42 王茂沟流域淤地坝系土壤颗粒与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惠波1,2, 李鹏1, 张维3, 高海东1, 赵宾华1, 王琦1 2015年04期 [1-5][摘要](871)[pdf 677KB](1639)
DOI:
43 博尔塔拉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结构分析
帕里达·马给拉1,2, 张登清2,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2 2015年01期 [100-104][摘要](543)[pdf 858KB](399)
DOI:
44 小兴安岭两种林型的土壤有机碳研究
沃晓棠, 田松岩, 韩丽冬, 邵英男, 刘玉龙 2014年05期 [13-17,23][摘要](463)[pdf 694KB](385)
DOI:
45 崩岗红土层土壤液塑限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庄雅婷, 黄炎和, 林金石, 蒋芳市, 郑艺, 孙绍希, 丁子琪, 杨宇 2014年03期 [208-211,216][摘要](795)[pdf 831KB](458)
DOI:
46 结合土地利用与克里格插值的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表征方法
顾成军1,2,3, 史学正1, 于东升1 2014年02期 [39-42,46][摘要](454)[pdf 717KB](458)
DOI:
47 草地退化对青海湖流域小蒿草草甸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曹生奎1,2,3, 陈克龙1,2, 曹广超1,2, 朱锦福1, 芦宝良4, 王记明1 2014年01期 [71-75][摘要](690)[pdf 911KB](451)
DOI:
48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有机质空间分布研究
邢培茹1, 郑粉莉1,2, 王彬1 2014年01期 [39-42][摘要](927)[pdf 655KB](493)
DOI:
49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剖面根系与SOC的分布特征
王彦丽 2013年06期 [19-23,43][摘要](833)[pdf 1183KB](811)
DOI:
50 艾比湖流域土壤有机质垂直空间变异特征
张辉国1, 王合玲2,3 2013年05期 [77-81,85][摘要](700)[pdf 1058KB](458)
DOI:
51 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黄花甸子流域为例
李龙1, 吴丽芝1, 姚云峰1, 秦富仓2, 郭月峰1, 焦素香3, 高云波3 2013年05期 [18-23][摘要](765)[pdf 888KB](479)
DOI:
52 松华坝水源地不同植被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苗武, 史正涛, 陈骏, 韦海波 2013年04期 [131-134,140][摘要](769)[pdf 682KB](1467)
DOI:
53 秸秆深还田两年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pH值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闫洪亮, 王胜楠, 邹洪涛, 马迎波, 虞娜, 张玉玲, 黄毅, 张玉龙 2013年04期 [44-48][摘要](696)[pdf 692KB](440)
DOI:
54 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仇开莉1,2, 陈文德2, 彭培好1,2, 刘应平3 2013年03期 [28-31][摘要](756)[pdf 452KB](413)
DOI:
55 荒漠草原区不同年限柠条林表层土壤碳分布及影响因素
刘任涛, 朱凡 2013年02期 [19-24][摘要](882)[pdf 814KB](457)
DOI:
56 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耕地土壤属性剖面分布研究
徐国策1, 李占斌1,2, 王利军3, 张铁钢2, 黄萍萍2 2013年02期 [9-14][摘要](727)[pdf 1015KB](1621)
DOI:
57 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演变
崔静1, 陈云明2,3, 曹扬2, 王琼芳1, 黄佳健4, 王琳琳5 2013年01期 [52-56][摘要](656)[pdf 678KB](408)
DOI:
58 灰质白云岩土壤有机碳的团聚体保护
陈媛媛, 周运超 2012年06期 [82-85,89][摘要](1109)[pdf 315KB](547)
DOI:
59 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沈艳, 傅瓦利, 蓝家程, 程辉, 张石棋, 武玲珍 2012年06期 [1-6][摘要](2045)[pdf 456KB](1397)
DOI:
60 江苏北部县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
张忠启, 于法展, 李保杰, 吴金龙 2012年05期 [219-222][摘要](1100)[pdf 326KB](596)
DOI:
61 施用柳枝稷茎和叶对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其分解特征
李玉进1, 王百群1,2 2012年05期 [78-82][摘要](1057)[pdf 588KB](533)
DOI:
62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变化特征
赵发珠1,2, 韩新辉2,3, 杨改河2,3, 佟小刚4, 康乐1, 杜约翰2,3 2012年04期 [43-47,52][摘要](1316)[pdf 713KB](783)
DOI:
63 彭州市龙门山震后迹地植物群落生态恢复初探
武艳镯1, 秦纪洪2, 孙辉1, 王琴1 2012年03期 [140-146][摘要](1238)[pdf 457KB](610)
DOI:
64 苜蓿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驱动作用
杨洋1, 王百群1,2,3, 李玉进1 2012年03期 [78-81][摘要](1075)[pdf 197KB](722)
DOI:
65 雅安紫色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及碳组分分布特征
刘珊珊, 宫渊波, 向香勇, 陈曼, 杨梅 2012年03期 [63-66][摘要](903)[pdf 194KB](432)
DOI:
66 表征土壤有机碳区域分布的优化空间插值模型研究——以福建省龙海市为例
范胜龙, 黄炎和, 林金石 2011年06期 [1-5][摘要](867)[pdf 1800KB](530)
DOI:
67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
邓瑞芬1, 王百群1,2, 刘普灵1,2, 刘栋1, 徐佳2 2011年05期 [104-107][摘要](733)[pdf 250KB](462)
DOI:
68 松辽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的遥感反演研究
程彬1, 姜琦刚2, 陈凤臻3, 张红红4, 崔翰文2 2011年01期 [264-267][摘要](547)[pdf 520KB](539)
DOI:
69 植被混凝土护坡基材pH、有机质及其与速效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夏栋1,2, 许文年2, 赵娟1,2, 祝顺波1,2 2010年06期 [224-227][摘要](970)[pdf 1038KB](478)
DOI:
70 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牧草营养元素累积及土壤有机碳与养分特征
王百群1,2, 姜峻2, 都全胜3, 曹庆玉2 2010年06期 [127-132][摘要](896)[pdf 728KB](574)
DOI:
71 不同肥料对花岗片麻岩山地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的影响
宋庆丰1, 杨新兵1, 王晓燕1, 毕可娇1, 鲁绍伟2, 张志杰3 2010年04期 [243-246][摘要](809)[pdf 327KB](418)
DOI:
72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 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
王宪帅, 黄从德, 王勇军 2010年04期 [148-152][摘要](953)[pdf 140KB](494)
DOI:
73 不同护坡植物对岸坡土壤性质的影响及效应分析
吕晶, 高甲荣, 王颖, 娄会品, 刘瑛 2010年03期 [101-104,109][摘要](865)[pdf 726KB](518)
DOI:
74 鄂东南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碳动态变化
魏斌1,2, 贾国梅3, 杨卓1, 李俊清1 2009年06期 [159-161,166][摘要](915)[pdf 229KB](609)
DOI:
75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下土壤有机碳流失规律研究
贾松伟 2009年02期 [30-33][摘要](928)[pdf 377KB](530)
DOI:
76 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杨世琦, 张爱平, 杨正礼, 刘国强 2009年01期 [27-31][摘要](1054)[pdf 451KB](557)
DOI:
77 土壤有机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定量研究
杨才敏 2008年05期 [177-179][摘要](1120)[pdf 318KB](471)
DOI:
78 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
徐华君1,2 2007年06期 [27-29][摘要](915)[pdf 502KB](510)
DOI:
79 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
贾松伟1, 贺秀斌2, 陈云明1, 郑粉莉1 2004年04期 [88-90][摘要](1113)[pdf 160KB](768)
DOI:
80 黄土区人工牧草地有机氮组分变化研究
李丽霞1, 郝明德2, 彭令发1,2 2003年01期 [55-57,84][摘要](714)[pdf 190KB](418)
DOI:
81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影响研究Ⅰ氮肥及其配施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
彭令发1,2, 郝明德2, 来璐1,2 2003年01期 [53-54][摘要](935)[pdf 299KB](607)
DOI:
82 上杨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性态与物质能量的转化
廖安中2, 张淑光1, 邓岚1, 姚少雄2, 谭子文3, 余洪生3, 纪喜宁3, 周利民1 1997年03期 [102-110][摘要](881)[pdf 714KB](421)
DOI: